在线客服
热线电话  0572-8886198
关注我们 
手机版
English版

地信专家

您所处的位置: 首页 - 地信专家

测绘地理信息的功勋“创客”——刘先林院士
15-09-28

76岁的刘先林院士,满头银发,精神矍铄。记者来访时,他正与几个年轻人促膝讨论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SSW的改进细节,几把座椅不分高下,讨论气氛热烈,不时传出朗朗笑声。

        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中国测绘创新基地给刘先林配了间办公室,他却“没领情”,把这里腾出来做了机房,摆了12张电脑桌,与其他机关处室的大桌比起来,这里更像是“创客”空间。

        刘先林院士毕生致力于自主创新,在测绘技术和仪器国产化、高端化、产业化的道路上奋进不止,作为首届感动测绘人物,深深影响和带动了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发展。他用行动,践行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执守。

苦心孤诣 再攀高峰 

        刘先林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了研发中的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SSW:“大数据时代,智慧城市建设是战略性的,而其中的基础数据必须是全息三维地理信息,SSW就是测量工具。”

        SSW车外形就像常见的地图网站街景拍摄车,但核心技术却达到国际级的高精尖水准。

        刘先林院士介绍,SSW具备三大利器:一是数据的结构化,要能够分层、分类提取数据,否则后端统计工作是天量的,难以利用。二是可管理到实体,路上目之所及的如交通标志、电线杆、路灯、井盖、分道线、路肩、建筑物乃至每扇窗户等50多类实体,都能解析。三是全自动提取数据,模型一旦精细建立,所有测图工作、数字城市建设都会迎刃而解,系统目标就在将其自动化提到最高程度。

        这项研究功能有多大?以树木为例,有了这一系统,不仅仅是绿化率,每根树干粗细都能精确测量,进而测知树龄分布,生态资源保护可更加有的放矢。再如分道线的全自动提取,可以将行车导航精确到车道一级,而临街窗户、路上井盖的高精度全覆盖,也将为公安、市政工作增添辅翼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项目还在完善当中,总体完成了7成多,还要加把劲。”刘先林说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助手魏占营却说:“其实是刘院士对SSW要求非常高,增加了不少课题。如果把精度放宽一点、全自动程度追求低一点,现有成果完全胜任多数领域的生产和盈利要求。他要精益求精。”魏占营解释,“比如路边线的提取,通俗地说就是要先搞准了马路牙子,生成基准后,其他实体数据就容易抓取了。”过去人工编辑路边线,这次要达到全自动,不搞“人机交互”,“这是刘院士的标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据介绍,目前车载激光测量建模系统在发达国家也刚刚兴起,测量车研制出来不难,但最关键的是后期建模软件不行。“所以该领域我国是全球领先的。”魏占营说。

        记者问刘院士,年过古稀的目标是什么?他答得干脆:“把SSW向全国推广,占领市场,走出国门。”他笑着说,“今年我们打算去美国、澳大利亚、日本,和他们‘混一混’,给他们‘扫一扫’。”

为国创新 硕果累累 

        从22岁参加工作至今,刘先林一直扎根测绘科研一线,不断填写着行业空白:

        24岁,研究成功坐标法解析辐射三角测量,满足1:1万地形图测绘需要,成为航空测量规范中第一个中国人自创的方法。

        29岁,编制测绘内业加密程序,首次将计算机引入航测领域。

        45岁,研制的正射投影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,改变了我国长期不能生产丘陵、山地正射影像图的局面。

        50岁,研制了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,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
        55岁,入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。

        62岁,以数字化测绘技术集成技术,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,推动了我国测绘行业从模拟向数字的转变,并且实现批量出口发达国家。

        73岁,研制成功大面阵数字航空影像获取关键技术及装备,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从没有靠在功劳簿上,而是以用不完的精力,攀登一个又一个科研高峰。

        刘先林的创新,源于爱国情怀。上世纪80年代初,我国高端测绘仪器90%依赖进口,备受欺凌,外商甚至把一些零部件拼凑后漫天要价。这种局面让刘先林痛心疾首,一定要有自己的民族品牌!几十年来,他凭着这种劲头,潜心钻研,蹚出测绘人自主创新之路。到2005年,90%以上测图仪器都为国产。大面阵数字航空影像获取装备进口1200多万元一套,2007年自主装备SWDC开发成功售价400多万,很快占领了30%的市场份额。

        刘先林的创新,为着生产所需。每年都有大量科技成果通过鉴定,但是真正在生产中发挥效益的却是少数。这一现象让刘先林下定决心,“科研成果要变成产品,而不是展品”,他把生产需要作为仪器研制的灵魂,需要什么功能,仪器上就设置什么功能。有用户感慨“真不知道刘先林是怎么那么清楚细微环节的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当下有个新名词叫“创客”,但“创客”并不是一个新职业。刘先林说:“我去广东参加过‘创客’大会,‘创客’英文就是maker,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,我觉得创新不是早九晚五的事,而是自己想搞创意,自己想去创新。马克思说,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,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。对我而言,创新就是如此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助手们补充说,车载激光建模测量SSW代表了未来测绘地理发展的一个趋势,“这位老‘创客’这辈子的创新已经形成了体系:有天上飞的航测相机,有内业处理的JX系列,而SSW是地上跑的,加起来把测绘地理一串儿事情都开拓了一个遍。”

不畏艰苦 身先士卒 

        “在50多年的科研中,您觉得最艰苦的是什么时候?”记者问。

        刘先林回答,科研本身,在任何时候都是最艰苦的;生活上的困难,跟这比起来不值一提。

        担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时,他对新来的年轻人说,“祝贺你们进入地狱的大门,测绘科研的路就是要饱经艰辛,只有不怕吃苦,坚持不懈,才能走出去。”他常说,搞科研的痛苦是“三百起三百落”。要对艰苦的历程有足够的心理准备,要有胜利的信念,永不言弃。“一旦成功,那种喜悦是一般人感受不到的。不过很短暂,接下来就是继续吃苦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苦学。文革期间,刘先林被下放到干校、工厂,种地间隙他琢磨拖拉机,当钳工电工就把电机设备搞透。一路走来,他苦学了十八般武艺:不是搞计算机出身却精通软硬件;下放前从未搞过仪器,几年后却成了光机电方面的行家;学航测专业却在装备研发领域取得骄人成就;原本对数字航摄仪是外行,现在成了这方面的专家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苦干。年轻时候借身体扛得住,常向极限挑战。1988年春节期间,同事们都回家探亲了,他为了把JX-3的主机由单板机提升为系统机,拉着儿子帮忙,在实验室连干好几天,焊了几百个焊点,爷俩儿累得直不起腰来。就在这一年,JX-3解析测图仪研制成功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苦推广。为了创新成果的产业化,他不辞劳苦,专拣最硬的骨头啃。1998年推广JX-4的时候,他连续40天带队在广东为用户服务。2002年隆冬一个早晨,他们一行五人开车带着设备去山东推销,还没出京就因雪天路滑发生了剐蹭,傍晚才开到天津,连夜冒雪前进,次日早7点到达目的地。“因为约好了和对方负责人会谈,他要守约。这一路上所见大小事故不下十几起。如果不是刘院士跟车,我们肯定要返回。”魏占营回忆说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科研成功之后,还要再走过更加艰辛、漫长的路,把成果推向市场,那才是真正的成功,那才是我们真正的快乐。”刘先林说。

淡泊名利 率性执着

        对工作科研的执着与生活行事的简单,在刘先林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次,他到昆明市测绘院调试仪器,院领导专门到机场去接没有接到,不由得有些生气。回到单位后,发现刘先林正趴在作业室地上干活儿,他们的怨气顿时化为感动。

        测绘研究院老办公室里,一张掉了漆的写字台和一把三十多年的硬木椅子是他的宝贝。他说,椅子太舒服了容易走神,只有坐硬椅子才出灵感。

        前些年刘先林全身心都扑到工作中,年过古稀后,夫人身体不太好,需要陪伴,他每天中午回家里做饭吃,下午从学校接孙子回家后,再回到测绘研究院工作,工作家庭两不误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家做饭身上有油烟味,他并不在意。哪天毛衣穿反了,别人提醒他,他就说,明儿再反一下就正过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刘先林把自己应得的一些钱用在了科研和人才培养上。他是三所大学的特聘教授,每年数十万的津贴,他分文不取,全作为青年教师的科研补贴及贫困生生活补助等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跟着刘院士工作,快乐。他不给我们压力,身先士卒就是我们的榜样。我们团队能动性很强。刚来的研究生开始就是‘打杂’,如果提出一个很好的想法,刘院士就嘱咐‘不要动他’,让他把这个想法实施。环境很开放,年轻人有足够的动力。”魏占营说。

        让年轻人感慨的是,老院士作为一名党员,精神境界没有变。比如产品推广,别家或许有很多“公关”动作,他不搞那套,凭的就是质量和服务。他相信,只要真正做到按照市场规则运行,他们打拼的市场一定会越做越大。

        就是这样,在征服了科研道路上的一个个高峰后,光辉与朴素、深邃与平凡,成为这位老者身上的人格魅力,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。爱国、创新、奉献,刘先林是一位真正的“创客”,而他激情不减、初心永驻的动力,在于他首先是一名胸怀祖国、自觉奉献、勇于创新、勇攀高峰、淡泊名利的共产党员。(中国国土资源报